国家卫生健康委、国家中医药局、国家疾控局近日印发《“十四五”全民健康信息化规划》。其中,《规划》要求,以普及应用居民电子健康码为抓手,建立居民以身份证号码为主、其他证件号码为补充的唯一
为更好地防范化解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风险、建设健康中国,国家三部门联手制定出《“十四五”全民健康信息化规划》,并列出清晰的时间表与路线图,到2025年,我国将初步建设形成统一权威、互联互通的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支撑保障体系,基本实现公立医疗卫生机构与全民健康信息平台联通全覆盖。
尤其是,《规划》中,对居民电子健康码的顶层设计,“一码通行”“互联互通”,是民心所向,众望所归,直击民生痛点、难点,引发社会舆论与网友的普遍关注,冲上了热搜,成为公众热议的焦点话题。
所谓每个居民拥有一个功能完备的电子健康码,是指卫生健康领域覆盖全体居民、全生命周期的健康身份统一标识,是居民的个人“健康医疗身份证”,实现跨机构、跨区域医疗服务“一码通用”。医疗机构可利用电子健康码为居民提供疫苗接种、核酸检测、预检
实际上,居民电子健康码已列入国家制度安排。早在2020年底,国家卫生健康委、国家医疗保障局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就联合发布《关于深入推进“互联网+医疗健康”“五个一”服务行动的通知》,明确要求各地落实“健康码”全国互认、一码通行。
今年4月28日,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上,有关部门又称将进一步推动规范健康码管理,推进健康码全国互认、一码通行、码卡融合、规范赋码,防止和杜绝地方擅自赋码、“层层加码”等现象。显然,推进居民电子健康码全国互认,早在国家规划蓝图中。
从现实来看,国内居民电子健康码以“省内通行”为主,也有部分地区之间实行健康码互认,但从全国层面来看,这种“互认互通”“信息共享”依然存在标准不一,监管存在真空等问题,这无疑给公众的日常生活与经济往来造成了很大的麻烦。
如今,既然有了时间表与路线图,国家在推进落实上,要再加大力度,从源头打破数据壁垒,通过提供相应的科学技术,全面提高电子健康码数据负荷能力,架构问责机制,不断提升健康码管理水平。
当然,在推进电子健康码的同时,要切实注意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安全,保护个人隐私权不受戕害,决不能让公众个人信息恣意裸奔,被不法分子所利用。